再 版 序
誰也不相信,這答案確實是揭不開的謎底。隨著誹謗和讚歎,他毫不在乎,就這樣時間慢慢過去了,這無疑的是告訴人們兩個字:奇怪。就在這無法查詢答案撲朔迷離之際,一聲驚雷乍響了,世界上各大宗派的法王、攝政王和大仁波且們見到了《多杰羌佛第三世》一書,頓時驚嘆,互相傳觀,佛菩薩轉世的大聖德們入定的入定,修法的修法,深入觀照,這到底是何方聖神,有如此了得舉世獨尊的成就。通過他們的證量力,終於揭開了大師的本來面目是多杰羌佛真身降世,這是早就被尊勝大法王認證為金剛總持的雲高益西諾布的來歷,原來這位大師是維摩詰第二世、多杰羌佛第三世,他們寫下了法定的確認書:義雲高大師就是多杰羌佛第三世,是法界中的至高古佛,是阿彌陀佛等五方五佛及金剛薩埵大摩訶薩的上師,也就是曾化身為燃燈古佛收釋迦佛陀為弟子的多杰羌佛,今降世為第三世多杰羌佛頂聖如來雲高益西諾布!正因為多杰羌佛第三世是多杰羌佛的完整真身直接降世,與以百千萬化身來到這個世界的其他佛菩薩們不同,故所以在當今世界所展示的顯密圓通、妙諳五明,從古至今確實無有其他聖德辦到過,實是任何人都找不出一個人來對比。
頂聖如來多杰羌佛第三世雲高益西諾布,即是金剛總持,又名持金剛,為原始報身佛多杰羌佛降世,簡稱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妙諳五明」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第三世多杰羌佛!第三世多杰羌佛將佛陀規定的「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實際成就一條一款展顯、公眾出來了,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如此微妙和完整證量實顯的古佛!《多杰羌佛第三世》一書中所列的第三世多杰羌佛所獨立創造的三十大類的成就,就是一個明證。當然,列出的三十大類成就,也只是隨取萬萬分之一而已。實際上,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又哪裡是三十大類能概括得了的?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表顯的是佛法的智慧,是無以窮盡的,尤其是內明一類,即含攝三藏和密典、宇宙有為法和無為法無窮盡的真諦。
當年釋迦佛在世時,在這個世界上佛制規定,唯獨只有兩位大聖所說的法立之為經,一位是釋迦牟尼,另一位就是維摩詰聖尊,除此之外,無論是什麼菩薩所說的法,都只能稱論,而不能列之為經。有人說慧能說《壇經》,其實,這是世人不明佛制規立而誇大讚稱而已,六祖比許多菩薩的地位都低,比如彌勒菩薩是下一屆龍華會上的佛,比慧能的地位高得太多了,但是彌勒菩薩所說法也不能稱經,而只能立論,如《瑜伽師地論》。
在法界中維摩詰尊者是多杰羌佛降世,由於他是唯一最高的報身古佛,因此遍滿無量智、無上正等正覺高於一切諸聖,在多杰羌佛第二世化顯維摩詰聖尊時,維摩詰聖尊以廣大的神通和智慧幫助釋迦佛陀教化五百比丘和八千菩薩,其中維摩聖尊顯佛陀證量神通將妙喜世界諸有菩薩、羅漢、一切佛土包括無動佛全然搬至娑婆世界展示在佛弟子前時,妙喜世界的諸有菩薩都認為是無動佛把妙喜世界與諸菩薩搬到了人間,此時無動佛說:「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此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把佛土世界和如來佛搬動到另一世界的,這除了權威至高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無論什麼菩薩也是無此證量的。釋迦佛陀在經中盛讚維摩詰聖尊說:「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佛陀已說明維摩詰聖尊就是如來佛。為什麼維摩詰有如此高的證覺,因為維摩詰就是金剛總持多杰羌佛第二世,也是十方一切諸佛的師長,所以凡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派的始祖就是多杰羌佛。
也正因為第三世多杰羌佛是整個法界佛教的大教主,是多杰羌佛的降世,所以是佛史上依教規認證的第一位最大聖者之王──古佛,以下略提《多杰羌佛第三世》書中十二例:
1.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最多世界頂尖級大法王、仁波且們認證和祝賀的佛陀(許多證據,從《多杰羌佛第三世》書中第105頁開始);
2.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認證地位最高的古佛(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05頁開始);
3.歷史上第一個能拿出顯密圓通、妙諳五明最傑出完整的古佛,沒有人做到過(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47頁開始);
4.歷史上第一個展顯聖蹟最多的古佛(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47頁開始);
5.當著幾十位法師、大德等人請佛陀來虛空降甘露在空缽中(有全過程錄影帶,見書中第220頁);
6.為弟子傳法,預定弟子成就時間,渡弟子先到極樂世界參觀後,再回來人間按時往升(有錄像,從書中第238頁開始);
7.西藏和國外許多歷史性著名的古德祖師也是這位古佛的弟子(有許多實證,從書中第466頁開始);
8.龍神、飛鳥、走獸悉皆皈依聞法(有紀實、報章,從書中第160頁開始);
9.公眾修上供法會,不滿一缽的甘露丸一小時後突然暴漲,加持分發給壇場的五十九人後,剩下的成了冒頂一缽,比原來的還要多(有錄像,見書中第225頁);
10.顯佛陀智慧做的玄妙彩寶雕和霧氣雕,任何人都複製不了將霧氣定在雕刻的石洞中永不消散而加持眾生(實物在美國,歡迎大家瞻仰,從書中第381頁開始);
11.歷史上第一個只利益他人而不收供養的古佛(有許多證據,從書中第 193頁開始);
12.唯一擁有兩個小時之內就讓弟子得到開悟成就的佛法,最快捷修成出入佛土世界(詳見開初仁波且等自敘,從書中第478頁開始)。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是驚世駭俗的,可以說舉世無雙,受到人們敬重的,僅憑他獲得的獎就非常之多,只在二O一一年就獲得了馬丁路德金獎及世界和平獎,並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佛陀日的佛陀,美國華盛頓市長葛瑞於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行文宣布了這定性。
這些不是我們空洞玄說的,而是依據當今世界大聖德仁波且、法王高僧們的文證,站在因果業報的立場,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所講的真實負責的話。
鑒於以上可知,無論是從實際的證量上,還是從古佛的身份上,皈依境的法位排序上,這三者任鑒其一,第三世多杰羌佛都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之上的第一巨聖!是十方諸佛都禮敬的,如東行說法慶典上,第三世多杰羌佛拿出衣缽,當眾用強力自來水沖洗後,放在大眾面前法台上公開看守,而第三世多杰羌佛卻走到數丈遠的法台上坐下,大聲面對空中說:如我說東行法義是如來所說,十方諸佛誰來降下甘露以作應證?現場弟子們有尊者、仁波且、大法師、居士等圍繞觀看洗凈蓋上透明玻璃之法缽空無一物,缽內乾淨毫無任何東西,此時第三世多杰羌佛又說:今天不是求甘露,而是請佛應證東行說法可是如來親口說否?我今不求,降甘露與不降甘露無關緊要,不管怎樣都是百千萬劫難遇的真正佛法。這時大眾親見佛陀當著七眾行人於天空降下甘露來,一股祥瑞之氣慢慢旋轉,穿過透明玻璃,進入缽中,這時大家見到甘露穿過玻璃時的清楚痕迹,甘露在缽中躍動,眾人眼見驚喜交樂,慶幸為舉世首見聖事,徹底證明了雲高大師是第三世多杰羌真正佛陀,故東行說法是佛所說。
這本《世法哲言》是多杰羌佛第三世,在未公布身份前,他以一位慚愧者自居所說的法,其實他是真正多杰羌佛之真身再來,因此這部寶典的法義精要是佛陀所說,真實正知正見的如來說法經諦。
世界法音出版社
2012年元月
簡 介
雲高益西諾布頂聖如來為多杰羌佛真身降世,是唯一的始祖古佛,本身具備三身四智之無上證境證德,能將「一毫端現寶王剎、一粒沙藏三千界」,而反映在世間法上,則是學識淵博,德品崇高,博古通今,一代大家,大覺能仁。他的哲學思想,實在是博大精深,是世間法利益大眾的實用智慧,有別於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說法等,如《了義經》、《僧俗辯語》、《什麼叫修行》、《藉心經說真諦》及法音開示等,這一本世法哲言也是第三世多杰羌佛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之一。第三世多杰羌佛深藏不露之純凈修養,更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他高深的利益人類哲學思想。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哲學思想,是古佛以至高無上的頂聖智慧,洞悉宇宙人生的真諦,融會貫通,身體力行,直入文明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至理。認真研習,深鑒內識,從其超塵脫凡之智慧,無私正節,了明萬法之微妙,都會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啟迪,因此,一提到雲高益西諾布頂聖如來的哲言就能感召大眾,深受敬慕。早在十多年前,應大家的要求,為便於進一步學習理解,義雲高大師秘書辦公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一筠共同從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文論中,選擇了部分哲言,加以淺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並予以出版發行。為慎重起見,當時特地請雲高益西諾布頂聖如來為淺釋組作了講解,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講解至為詳盡,我們相信這本哲言將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願大家能從中獲得更豐富的知識,純凈德品,增益人類,獲得福慧,若能盡心研學,必然帶來豐盛福慧、受用無窮。
(一)
必識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諸癖自難於解,如瞻己背終弗所見,為外人頗觀,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識己得之其弗覺,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必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這是什麼道理呢? 為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呢? 雖然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連動物都不如,有的人的本質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本質。因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自己的錯誤、缺點,往往自己看不見,就是看見了也會自己原諒自己,自己難於理解自己,因為人有個我執性在裡面,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不管你用盡一切辦法,你的頭也伸不過去看見你自已的背,而別人則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對錯誤缺點同樣是如此,自己往往不容易發現,而局外人經常都會從各個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錯誤、缺點,加上為了討得別人的喜歡,自己只得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以其遮蓋,這就是人的常性。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非常強硬、猛烈,因此稱為過甚,長此以往,別人就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同謀共事,就覺得你這個人太自私、太不好了。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缺點,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那麼,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這個時候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人了,人們看到你的行為境界以後,自然就很尊重你,個個都敬你而且願意幫助你,因此,識己才能立人,立人才能得到幫助,一切世事才能圓滿。
(二)
是非由或自論,凡事之非,莫可於執,著之抗言之斗,自度非業加盛,終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
所有是非之本體都是不可執著的,它只能給人們帶來壞處,只會給人們帶來不幸和災難,因此,在我們面臨是非的時候切不可執著它。是非出現以後,讓別人自己去理論,他高興怎麼說,就怎麼說。不然的話,一糾纏在是非里,就會造成爭辯,就要爭辯誰真誰假,誰正誰負,也就要造成互相之間言語上的爭鬥。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到最後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誰是誰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態愈演愈烈,相互間的感情也就愈來愈壞,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複雜,乃至於引起禍患,更嚴重者甚至於出現殘殺、死亡等等災難,所以,我們明白了是非是不可執著的這個道理以後,在遇到是非時,就不要掛在心中,這樣久而久之,是非自然會慢慢消失,因為其本體屬無常性,所以說面臨是非不掛於心,既有益於自己,又有益於他人。
(三)
愛恨和合而生,汝愛之彼必見之、聞之、憶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無存,焉具其愛,恨緣亦復如是。
愛與恨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有緣有故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天地之間,人世之道,萬物之情,都是如此,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比如,如果我們沒有聽到過的,或者沒有見到過的,或者沒有意識到過的某人或某事,這三種因素或緣由,一者都不具備,那麼就不可能知道此人,也就不可能有這個人的概念 ; 或者就不可能知道這件事或者物,也就不可能有這件事物的概念。既然這個念頭都不存在,又怎麼談得上愛和恨呢? 所以愛與恨是必須建立在有緣有故這個前提之下的,又比如,我們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那麼首先我們得見到過他,或者看到過他一眼,或者他的形象、或者他的態度、或者他的品行,對我們有所感受,我們才會產生出分別的心,稱為和合之因,從而結愛或恨的這種果。因此,只有有緣有故,才有愛與恨。無緣無故,其念無存,自然也就沒有愛與恨了。
(四)
社會所含能力,勿輕言吾所具也,社會乃多元化匯溶是也,能力似無量微塵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為單一,縱展群技各具其長,而居多於不敵他能之富,投之社會微不可言耳,故稱己能乃驕恥徒耳。
一談到社會的能力,有很多人往往就說他在社會上很有能力,當然,不能否認人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要談社會能力二字,統攝社會,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切不可輕易地稱自己於社會有能力。社會是由許多方方面面融匯而成的,它包括農、副、工、商、科研、軍事等等各行各業,乃至於含攝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即使僅在科技一方面,又是千變萬化,各具其長,你能懂這樣,卻不懂那樣,能懂那樣,又不懂這樣,所以說一個人在社會當中是微不足道的,連大海中的一滴水都不如。一個人的能力,最多只佔得社會的微不足道的一微塵因子、極微小的一部份,就好如一粒灰塵那樣。我們展眼一看整個社會,可以說是各具其長,醫生有醫生的長處,軍人有軍人方面的長處,農業科學家有農業科研方面的長處,即使就藝術家的長處來說又各有不同,音樂家會作曲,歌唱家會唱歌,繪畫家會書畫,等等。如果說各人的長處就是各人的能力,那麼,他單一的能力就不能概括於統攝社會的能力。我們若再仔細觀察,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敵其他眾人的能力,其他很多人的能力都比我們的強,那麼我們把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投之於社會,說老實話,實在是非常非常小的,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還要自稱自己有能力的話,那就只能像古人所說的,是一個驕恥徒。
(五)
學道之識依師導故,為人師表德識照或,學者奮修諸識而積其品,終可至學於淵,是為人道之學道也。
在學習的道路上,所獲得的知識的多與少、深或淺、正與誤,都是和老師的教育密切相關的,都是由於老師所指導的作用而形成的。作為一個當老師的人,是為人師表,隨時隨地都要做出表率,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知識,以作為學生的楷模。學生又必須勤奮、努力地學習,在掌握一切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具有淵博的學問,才能達到高深、無華的境界,這就是為人之道裡面的不可更變的學道精華、真諦之義。
(六)
高樓之建首在築基,依次而上,空中樓閣於世弗成,事業之就亦復如是,足踏其實,步無虛發,真知之具由然實鑒,具實者於高難而不畏其困,故攀之於高而在於實。
修房建屋,無論是普通的亭台樓閣,還是聳入雲天的摩天大樓,都必須打牢基礎,有了基礎才能依次而上,如果沒有基礎,是談不上修築高樓的。有一種說法,叫做空中樓閣,實際上空中樓閣是不成立的,它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踏實而猶如空中的樓閣一樣子虛烏有、不實在。因為半空中不可能修建樓閣,任何一石一木都必由地而起,從基礎修建上去。同樣,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一切事業,就正如修建高樓一樣,首先要打好基礎,掌握真才實學,具備真實本領,蓄積能量,最後才能進入實踐。並且,在具備可以運用於實踐的知識和力量以後,還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千萬不要被中途一點障礙和挫折所嚇倒,這些障礙和挫折是必然出現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克服重重困難,最後才能取得成就。所以,攀之於高而在於實,基礎牢靠,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登上去,才會達到事業的頂峰。
(七)
立之於福應憶於難,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憶其傘者必水淋其身也。
一個人處於幸福之中,事事稱心如意的時侯,不應該忘記考慮遇到困難時的處境,並同時想到出現困難時應如何去解決。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人的禍福,隨時隨地都在不斷地轉變,沒有常規可言,你現在看起來一帆風順,處處都很順意,但說不定會在某一天,由於某個環節上的微小失誤,或某一方面的細小因緣,或別人對你的誤解,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陡然之間使你身陷絕境。正如兵法所云,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這就是說,得到勝利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勝,也許明天就會敗。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要先看好天色,注意到即將來臨的暴雨,提前準備好傘,否則,等暴雨來臨時再想到拿傘就已經太晚了,那個時候,你只能全身淋濕。所以,任何事都應未雨綢繆,才能穩操勝券。
(八)
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終非棟樑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養,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夸夸其談,頭頭是道,但內心空虛,靈魂蒼白,這樣的入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業。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實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棟樑之材,因為它會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麼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九)
赴約者奔往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車擋雖倒掛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與別人商約好的事情,我們就要按時去做,要照著約定的條件去履行,並爭取把它辦好。實際上,要成就我們的事業也是一樣。但是,往往在我們在前行的途中會有很多障礙,舉例來說,上學時要讀書、認字,寫作文,有的句子造得不對,有的作文寫的不好,有的數學做不了,但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完成這些作業,並且要做好、做完美,最後達到目的,順利畢業。又如,我們在事業當中遇到困難,擋住了我們,我們暫時前進不了,此時,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說途中遇到了障礙不能前進時,有時候要先朝後面退一下,那麼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遲緩了呢?不,暫時的後退是為了蓄積力量,瞅準時機,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就正如汽車要設一個倒檔一樣,每每汽車抵到障礙無法前進以後,此時此刻,需當掛上倒擋倒退,倒退的目的是為了讓開更寬闊的路來,以便能掛上更快的速度前進。總的一句,倒退的行動是為前行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具體對策。
(十)
唯誦文章是無知,文學之才唯附實,而今大學四書五經,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養其己,放之不利其眾或,唯誦何益之有,施詩文於社會之用,造益利眾者,是為轉知化實也。
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偏見,往往認為一個人有知識、有才華,就是人才,實際上這是很大的錯誤。任何人,不管他知識有多麼豐富,才華多麼出眾,無論是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還是現在的大學生,如果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因為,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中,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造福於人民、造福於國家、造福於社會,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則,只埋頭讀書,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會運用,會一事無成,甚至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更不要說利益大眾、為社會服務了,這樣的學識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唯誦文章是無知。如果將書本知識用於社會實踐,將科技發明和創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社會大眾謀利益,這就叫轉知化實,就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才。
(十一)
欲速則不達,行慢而失獲,事理如是觀,正住中道參,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過緊則易於折。
不管你做什麼事,如果不切合實際,過於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錯失良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獲。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那麼,怎樣做才對呢?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取其適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樣,綳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綳斷,那麼,綳得過松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後去進取,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
(十二)
對人才之取捨何別?天下之或優劣和合之因,所匯果也,為一體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見劣而不取或,優之何獲,故收或而取優舍劣是為理也。
我們怎樣去發現、分別和取捨人才呢?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人人都各其所長、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們見到一點錯誤和缺點,就不去用這個人,那麼,他的優點我們也就得不到開發了。所以,揚長避短,糾正或者儘力地去掉他的缺點,而運用他的優點,發揮他的長處,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所要用人的真理。
(十三)
凡事應三思之弗覺,體實而再行之,不可聞言而從,亦不可聽之否虛,三思之下實施無道者,當進而窮根之研,欲覓高天彩虹而遇烏雲之布,則疑於霞輝之弗成也,是為過失。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說,實際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是不夠的,在三思之後,還要具體去實踐以觀察真實效果,這也就是說,我們絕不可以聽說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辦,而必須要加以認真思考和實踐。但同時,又不能聽到以後,馬上就輕易地否定,認為虛妄不實,不去予以處理。如果在三思以後覺得沒有道理,並且實際去做,也還沒有行通,這時都不能馬上丟掉,而要進一步去挖根究底。就正如我們想見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樣,如果說走到半虛空中被烏雲所遮障,就認為是上面只有烏雲,沒有彩虹,這就是錯誤,如果繼續努力向上,進入更高一層空間,突破烏雲,彩虹就會出現。所以,做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在任何因難之下,都要進而窮根究底,這樣,最後就不會犯過失,就會處理好一切事情,完成好一切事業。
(十四)
或生於福而弗識其福,乃處福忘逆之故也,身強以弗察其康,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樂也。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儘管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仍覺得這裡不稱心,那裡不如意,牢騷滿腹,自悲不意,這樣的人主要是處在幸福裡頭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在幸福的時候忘了曾經經歷的困難。就正如身強力壯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後的痛苦一樣,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健康,不珍惜自己強壯的身體,一旦生了病時,病卧床榻,動不能動,吃不想吃,這時候,他才知道健康的快樂和幸福了。
(十五)
善知識者諸語皆收,諸識皆藏,歸己為用,施之眾或所益,原何來,善知本性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養德為或。
一個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都是胸懷博大,心襟寬廣,好話和壞話都聽,好的知識和壞的知識都吸收。好的知識吸收起來豐富自己的才幹,提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所使用,以作對人類有益的事情。而壞的知識就拿來用以檢查、對照自己,引以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類似的錯誤。這樣做,是因為善知識的本性是為大眾而謀福利的,所以,為了給大眾謀利益,將壞知識拿來作為自己的一種批照,檢查自己的錯誤缺點,有了就改正,從而達到既有益於社會,又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稱為習養道德、為大眾服務的一種行境。
(十六)
凡出語之餘無非也,謂詞似為非也,言無失者乃以詞奪理之失,故為非也。
凡是喜歡說自己沒有錯誤和缺點的人,實際上其本身的行為已經具備了錯誤和缺點,因為他這種語言就是一種錯誤、缺點。「人非草木,孰能無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或錯處,說自己沒有缺點錯誤的人,是以此來強辭奪理,為自己的過失辯護。那麼,其具體表現,起碼在他的身上,有顧全面子等私心雜念,或者說沒有忍辱自愧之德行。所以說,如果說自己沒有錯誤缺點,其本身已經具備錯誤缺點了。這句話就是一種錯誤缺點的具體表現。
(十七)
太陽性之於偉,何以故耳?面萬法與群生施光放熱故耳,故為人贊,由是之道,為或之流為眾而消益者是為其大也。
太陽的本性之所以偉大,是什麼原因呢?是太陽燃燒自己而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溫暖和能量,使植物得以生長,人類和動物得以生存,我們這個世界具備生存之力,也就是說,太陽為世界萬物施其諸益。所以,人人都讚歎它偉大。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人,只要是無自私自利之心,默默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為大眾的利益服務,給大眾帶來福利,帶來好處,那麼,所有人都會敬重你,都會讚歎你的功績,而自己也就偉大了。
(十八)
人愚之最癖是為我見是理,萬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屬心之弗明所至無知故也,凡為余衡量諸物似為尺度者,實則無識也。
給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對世間上的一切,無論是精神或者物質的,都拿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心境去作為尺度來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對,否則通通斥之為錯。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是來源於自己的心境未能開發智慧,對於真理鑒術未能得理,而片面的看待問題,以自己所知的一點一滴,概括異它之全面,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無知境界當中。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觀點作為衡量一切物體或者生靈的尺度、作為絕對真理的人,實際上這種人是沒有知識的愚人。
(十九)
陰魔之出是為生氣,視他之非而為煩惱,實乃暗敵自傷,何塗他人之皮毛耳。
《楞嚴經》上有五十種陰魔之說。什麼叫陰魔?這裡說的陰魔就是把自己對自己生氣、自己想不通、自尋煩惱,是名為陰魔,也就是把別人的是非、把別人對自己的不實之處、不良之處當成沉重的包袱壓在身上,自己在一旁想不通,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就叫著陰魔。這種陰魔的產生,實際上是暗敵自傷,即就把生氣變成了看不見的敵人來自己傷害自己,而對其他的人、對對方、對你想不通的人,則連皮毛都傷不到一點,因此我們不能把外來的是非作為煩惱。
(二十)
受人之敬者,由布益於或而所至也,如眾之贊游池妙哉,原在它之解暑施涼故耳。
有的人在社會上很受人尊敬,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他有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知識,能給人們帶來好處、帶來利益,時時對他人施以關懷和溫暖,大公無私,在他人遇到困難時總是全力救助,由此,人們才熱愛和敬重他,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正如通常在夏天,大家都喜歡說游泳池好一樣,其原因主要在於在夏天的暑熱當中,游泳池能給人解熱施涼,幫助人們消除炎熱的疲勞,送來舒適的涼意,所以大家才會讚頌它。因此,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人,一定要給人類帶來好處,給大眾謀取福利,這樣,自然而然地,大眾就會尊重你。
(二十一)
一省之田為一市之用甚多也,一國之或何以覺之,國人國土而方養之,一人之力頗大者則弗及其眾推之量也。
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它們之間的大小,其相應的能量和作用,都是相對的,通過互相比較即可得出來,如果沒有比較,就不能看出大小,也無法相應其所適用的道理。正如一個省的田地,拿來供一個市用的話,就會覺得很多、很寬、很廣,但如果一個國家來用這一個省的田的話,就不夠用了,就不能滿足,所以說一國的人要一國的土地才能養起來。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本事,都是有限度的,只有眾人的力量積累起來,才是真正的大。
(二十二)
相對能量何以足之? 專一而取之,甲乙等力之對,甲專攻其乙之一,甲可勝之,相等料木以一尖刺其面,可制於傷也。
本題屬兵法論題。相對能量何以足之?就是指在大家力量相等時,怎樣才能戰敗對方而使自己取勝?這時要專一而進取之。主要是要選擇他的弱點,集中自己的優勢,專攻其一,才能取勝。就是說,在甲和乙互相力量相等的時候,甲必須攻擊乙的某一點,而且是最薄弱或最重要的一點,不能散面攻擊,這樣甲就可以取勝了。正如有兩塊相同材質的木料,如果將其中一塊削尖,以刺另一塊木料的面,就絕對可以將其刺壞。又比如現代戰爭中的導彈,在敵對雙方導彈相等時,我們怎樣來消滅對方呢?這時專刺其要害之一,就要選其精銳而傷之,即選取對方的要害之處,將他的指揮系統毀掉,這樣那些導彈就失去了一切航向,失去了航向,則無目標,自然成了一堆廢鐵,就不能發射了。
(二十三)
成就之或俱之智者而善利時,故事業之成必備時,具智無時業無研機,時智具之,就業由然,成就之道弗出定諦也。
世間上的人,在幹事業的過程中,有的取得了成就,有的遭到失敗,而且各人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異類相殊,有大有小,究其原因,主要是若要取得一件事業的成功,自己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聰明才智,而在此前提下,還必須要有時間和機遇,才華和時機兩者都要具備。所以說,任何事業的成就都必須是才華和時機的集合。如果只有才智、聰明,而沒有時間和恰當的機會,那麼,就可能沒有發揮聰明才智的條件,既無法深入研究這件事情的本身實質,也不能在最適合的時間去掌握它,所以就不會成功。因此,只有同時具時和具智,事業才能有所成就。這是所有成就事業所不可否定的一種定諦。
(二十四)
慧海之庫與物質之倉是為反量也,慧庫無為轉無量,多用之反增之。物倉儲存乃無常,施之減之,故無為乃大,大在無量,無常乃微,微在消然。
如果把人的智慧聰明的儲藏境比做一個倉庫的話,那麼它與儲存物質的倉庫恰是相對的反量。智慧聰明的倉庫屬於無為轉無量,即以無為的定理轉無量的境界,所起的作用的是越用就越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才智聰明,是越用越聰明,越鍛煉反應力就越快,越進步、聰明智慧量就越增加,永遠不會枯竭。而物質的倉庫,儲存的東西,是屬於無常性的,也就是處在成住壞空之中,在不斷地消失,只要你用一點,它就會少一點,倉庫的東西會慢慢用空。所以說,無為屬於大,大在無量,無常屬於微,微在消然,甚至於徹底沒有。
(二十五)
風順之道莫放肆而疏忽之,艱難之途當振作而謹慎之,面順而失之慎災必至焉,迎難行而奮取福田由然。
我們任何一個人,處在一帆風順、幸福的道路上的時候,千萬不要放肆和疏忽,而應該自己非常小心翼翼,謙虛謹慎地生活,因為一個人的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凡是人皆屬無常性變化,任何人都是如此,這是不變的定理,因此只有謙虛謹慎才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不測。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則應該提起精神,振作意志,沉著地去處理問題,頑強地去爭取。如果說面臨順境便失掉謹慎,那麼終歸災難會落到你的身上。遇到了艱難困苦,如果我們去奮鬥、去爭取,終歸會戰勝艱難困苦,最後會得來成功,會爭取到幸福。
(二十六)
人生明達之道,悟於挫折迭起之踐,凡事之解者,必於親身所歷之驗也,無實之聞,聞而無實,故身之所歷親見本來,得以明達之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怎樣才能明白一件事物的真理或體悟自我境界的真諦呢?這當中主要的一點,不單是聽來的,也不單是看來的,而除看和聽之外,必須善於在無數次的失敗當中去尋找經驗和教訓,經過實踐的印證和對失敗的內心檢討,然後才能對一切事物有內鑒性的了解,才能得到真理。因此說,必須要親身經歷,自己才能有所體驗。如果只是道聽途說而沒有親自去實踐,那麼所得到的並不是事物的本質。所以,只有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自實踐所得來的經驗才是明達之道理,才是真理。
(二十七)
驕敵巨害,知一狂二,點滴之因唯吾巨識,驕之人遠,傲之或離,事成業就之死敵也。忠士,智士怎分別相?二士遠離驕敵,知百言百乃忠士,識千而應機所說乃智士也。
本題為兩個問題,上言驕敵巨害的關係,下言忠士、智士的區別。驕敵巨害,知一狂二,點滴之因唯吾巨識。就是說,驕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敵人,它是要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害的。一個人如果只知道一點,就自己夸夸其談,將其吹成兩點,抬高實相,吹捧自己;或者得到很少很少的一點經驗,而說他具有很多很多的知識,明明自己膚淺庸薄,非把自己說成深厚淵博,這種人就是驕傲的人。一個人如果驕傲了,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別人就會認為你虛假不實,包括你的朋友、親人和其他人往往就會離開你,不願意和你來往,此時你要想成就事業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來幫你,所以說這是事業成就的一種死敵。
忠士,智士怎樣分別相?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分成很多個層次,這裡只淺講怎麼樣來區分忠士和智士。兩種人均遠離驕敵,即是這兩種人士都是決不可能驕傲的。知道一點說一點,知道兩點說兩點,不誇大不縮小,這就叫忠士。明白一千條知識的道理,但是凡能造成矛盾的或無法給人帶來利益的就不說,或者能給人帶來利益的、能給人增長福益的就說,也就是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暫且不講,這就叫做智士。智士的觀點是應機所說,時機不到不說,時機到了即說,一切均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說。
(二十八)
人才之成就者,具內因必依外緣之助耳,無或之幫獨木何房,頑石美玉依藝或之精雕而絢麗之道,理法如是。
一個人具備了真才實學,僅僅是具備了成為人才的內因,不過是一個基礎而己。如果沒有外因的輔助,他是絕不可能成才的,是不會對人類有益的。因此,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首先就要知道,一個人才的成功,具備內因只是單方面,還得具備外緣的幫助。正如一根再好的木頭,也必須要經過工匠的處理,並與很多料配搭起來,才能建築高樓大廈。又如一塊璞玉,即便它是一塊很好的玉石,但若不拿給高級工藝師去精雕細琢,把它做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最終還是頑石一塊,是沒有一點用處的。這就是才力之真理。
(二十九)
嘆息之敵弗可視,視則明日復明日,嘆息之時即為功,莫讓嘆息代行功,識破機關當下道,何來惱悔與嘆風。
社會上有很多人動不動就灰心嘆氣,實際上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這是阻礙事業成功的一種暗藏之敵,因此,我們絕不可輕視它。如果說今天受到一點挫折便哀聲嘆氣,一愁莫展,自己鼓不起勇氣了,那麼這件事就會一天接一天地拖下去,甚至於被徹底拖垮,這個事業就再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們在一遇到挫折而想要嘆息的時候,就應當及時把嘆息化為力量,不去嘆息,而代之以行動,千萬不能讓嘆息把我們行動的時間佔去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自己就不會再有後悔和煩惱了,一遇到什麼事,當下就做,轉化嘆息為行動之功用,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三十)
久執之爭,是為雙錯,原何也,互見其過兮,互識自優兮,久之誤重,則弗見其對惱耳,由是無爭於執也。
雙方長時間互相執著的一種爭鬥,相互說長道短的一種爭執,實際上是大家都有錯,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錯誤,這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互相之間,都只看到自身的優點,總覺得自己有理,而沒有注意各自的缺點、各自的不足、各自的錯誤,你說我的過錯,我說你的過錯,雙方爭執不下。其實相互不讓爭強鬥勝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私心雜念的表現。而時間越久錯誤就越重。這時候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一想,你在指責對方時,他痛不痛苦、煩不煩惱? 我們在說他的時候,對方一定會很煩惱、很痛苦的。所以,如果我們把私心雜念去掉了,就不會去一味的責怪對方的不是了,而多作自我批抨,這樣,自然就沒有爭論可存了。
(三十一)
生活之途,其關頗繁,哨士之查如空星布,汝持何證將以通行之,所執之證德才是也。
人世之間,要證明自己的身份需要各種各樣的證件,通行各種關卡也需要各種證件然後才能放你通行,生活當中就擺著各種關卡給你過關。在人生的道路上,關卡甚是繁瑣,把關的哨兵更如天空上的星星一樣密布,處處防範。這時,我們拿什麼證件去通過這些關卡呢?世間上的一切證件都不如有一個最好的證件,這個證件就是自己的道德和才學。自己有了高尚的倫理道德,有了才氣橫溢的淵博學識,這就是最好的證件,能勝於世間法的一切證件。
(三十二)
具智者數語之談,眾所大悟,無才士論經據典,眾無所得,言多者非才橫,君子參之。
喜歡夸夸其談,一張口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廢話,為了表白自己的才華,而費盡一切力量比手劃腳,結果所有的人聽了他的話以後感到莫名其妙,滔滔不絕的殘詞亂語與正題毫不沾邊,這種人實質上是沒有才華的人,是沒有真知實見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有才學、有知識的人,往往會片言決紛爭,言簡意捷,很簡單的話,數語之談,就能使大家頓然明白一切道理。所以我們鑒別一個人有無才華、有無學問,應該看他的語言是否精道、說到點子上,如果他是有才華、有學問的人,哪怕就是很簡單幾句話即能解決你的疑難和大問題,這就是真正有才華有學問的人。
(三十三)
大樹之材頂立於天地日月,受風寒暑濕之侵而成焉,故藏室植樹縱立屋頂,亦黃胎萌芽而已,設若人者閉門造車,無何磨難,焉得強者之才也。
凡是稱為棟樑之材的大樹,往往是經過鍛煉,頂立於天地日月,飽受風寒暑濕之侵而長成的。這些樹在荒山野嶺之中受盡一切艱苦磨難,頂受了數不清的風霜雨打,經過多年的鍛煉,最後才能成為一棵很高很壯的大樹。但如果把一棵樹種植在室內,不管怎麼長,就是頂立於屋頂,它也是黃胎萌芽,它沒有受陽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潤,沒有在風雨中得到鍛煉,所以長出來的東西是嫩木胎芽,不能生用的。那麼我們的人同樣是如此,假使閉門讀書,不經受磨難,不經受各種鍛煉,與社會實踐生活完全脫離,沒有知道辛酸苦辣咸甜滋味的話,最後是不能成為強者的,不能成為強者,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成為真正的人才,就必須要像古人說的,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少一樣都不能成就其才的,因此必須具備多元化的鍛煉,最後方能成為有用之才。
(三十四)
知其所錯而弗正之是為大過,持錯隨行,故弗願棄之弊,由是步之不前,故首必於改錯之道則然步進。
凡是知道自己的錯誤而不改正的人,這種人已經犯了一個大錯誤,因為知錯而不改,本身就是一種錯上加錯的行為,這就叫做持錯隨行,不願意把自己的錯誤、缺點、毛病棄掉、拋之,所以說這種人的行為其本質就是錯誤的,因此得來的果是不能進步,無論從物質或精神方面,他都是滯步不前的,如果要取得成就,必須首先要去掉自己的錯誤,所以說,知道錯以後,首必於改錯之道,則然進步,也就是說,知錯而改,然後總結經驗,才能是進步的一種具體的表現。
(三十五)
得之於福皆由苦換,成之業績必當奮取,奮之入苦,苦之出福,苦兮由福兮,了了如是耳。
凡是一切幸福的得來,都是由辛勤艱苦的勞動換來的,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凡是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應當勤奮地去爭取,要勤奮爭取,自然就有勞累和辛苦,甚至於有打擊和痛苦,但只要你不退步,繼續前進,繼續向自己奮鬥的方向克服一切困難去爭取,雖然苦了,最後取得的目的、出的成果畢竟是幸福,因此古人有一句話,叫苦兮由福兮,苦過以後自然會出福,了了如是耳,就是說,分分明明,沒有因果之錯謬,必須經過自己辛苦的勤勞,最後才能換來幸福。這是絕不可能有半點捷路可走的,所以稱為了了如是耳。
(三十六)
大德之成,微德累至,公路之長點面沙石之匯,如欲成德弗忽小品之行。
凡是有大學問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他並不是一下子就成為大學問家、大道德家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從細微末節做起,點點滴滴的累積起來,才成為了有淵博學識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善知識的。正如公路雖然又寬又長,實際上它是由很小的沙粒和石頭匯聚在一起,逐步逐步累起來的。我們人也一樣,要成為大德,絕不能忽視小品、小節的善益行為,枝節上都得注意,包括言語行為、心地、微妙的意識上都得注意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最後才能成真正的大德。
(三十七)
誇己贊長乃己之短,誇詞之出眾或反之,不予喜之,弗為助之。
凡是誇讚自己如何對如何好、如何了不起的人,實際上這類人已經有很大的錯處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落入錯境並且知道也不承認,因為他說他自己什麼都好,自己什麼都行,他怎麼會承認他自已有錯誤和缺點呢?但為什麼這種人處於嚴重錯誤之中呢?因為他誇讚自己,喜歡炫耀自己的長處而不說自己的短處,眾人聽了以後,就會反感他,就會不喜歡他,就會覺得他驕傲自大、不可接觸,也就不會幫助他,所以說對他是沒有好處的。由於自己的誇詞而造成對自己的不利,這正是他的錯處。
(三十八)
信正乃萬法成功之基,世人生成之道,具信方能實之於業,具信之行終得其成,其成之就生機於內也。
在社會上所有做一切事情,要成就一切業績,都必須首先要具備信心、信念、信仰,這是最基礎的條件,具備此條件以後,才能去實施,所以具信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同時,具信要信正,如果信心不正,聽信旁言,最後也得失敗,信正就是要斷理準確,確定自己崇信的是否屬於真理,並且鑒於這種道理而具備信心去爭取獲得,那麼,正如哲言中所云,具信方能實之於業,付諸於具體行動、去爭取事業的成功。具信的行為,按照選定的目標前進,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步,最後終能取得信正之中的目的。所以,一切事業的成就都是在於要具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根本談不上要去做事業,因此具信是基礎,所以其成就才會生機於信正之內。
(三十九)
無能劣徒繁於詆毀嫉妒他或之才功; 具德之士多在敬佩效研他人之優績,由是察見劣徒為藏私癖,以毀嫉而為遮帳蓋之羞慚,所為是也。
凡是那些既沒有能力、品德又低下的丑劣之人,大多數都抵賴、誹謗、嫉妒有才幹的人,有才幹的人往住無端遭到這批無能、無知識的劣惡之徒的誹謗、詆毀,其實他們做出的不良行為不僅使他們自身受到傷害,還給事業帶來影響,給社會造成損失。無數的事例說明了這樣一種現象,無能無學的人,大部分是要破壞有才有識之士的。而具備道德的有學問的人,則大多數是敬佩和效研、學習其他人的優異成績,見到別人好的地方,他就會讚歎,所以由此看來,整個人類社會基本上都是,無能劣徒以藏於自己的私癖,來抵賴、遮蓋自己的不足之處,作遮羞護短之用,沒有其它什麼多的理由可談,這種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遮藏羞癖,擊滅公益,妄自增格。
(四十)
萬事之成累於敗中取精,敗而弗進落入無知,迎難而上得之聰慧,積精取華得成之道也。
這個明道之言語告訴我們,所有社會上的一切事情之成功,基本上可以這樣說,都是在挫折當中吸取教訓,在失敗當中取其經驗。如果由於一次的失敗,便不再進一步的去爭取,退了下來,這種人就是一種無知俗人、無能之士,永遠沒有前途。迎難而上,遇到困難,不怕困難,想辦法克服困難,堅決上去,這種人就是聰慧之人。但迎難而上,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精華,取其優越之經驗,那麼最後才能得到事業成就之果。
(四十一)
有或何以喜惡而不歡其善?惡道多出私利之為,故寬而善行,人者好之;善道多於施品破利,由是窄而卻步,故或遠之。
有些人為什麼喜歡惡而不喜歡善呢?一說到做惡事他就高興得很,做壞事他躍躍欲試,做對自己有益的事也興趣盎然,而做好事、利益他人的事,他就不願意去做,甚至於連邊都不願意去沾,其原因就是,凡是惡道,都出於私利,出於自己所得到利益而實施的一種行為,比如占別人的錢財、占別人的便宜等,都是為了從損害別人的利益中自己得到好處,所以他喜歡去做,因此惡道對有些人來說似乎是寬得很,便於自己行步,所以有的人就往往喜歡去做。那麼善道呢?大部分是屬於施品破利的事情,即用嚴格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把自己的利益讓給別人,讓別人幸福,因此有些人就覺得這個步行之路很窄,對自己不利,所以無德無品之士,就不喜歡做善事,只願意做惡事,而有德有品之人則往住喜歡把自已的利益讓給別人,這樣最終人們會喜愛他、尊重他,那種喜歡惡事的人呢?人們會反感他的,因為人都有靈性鑒別之心,好壞善惡都會從心地之中感受出來。
(四十二)
富之所獲,得之於勤,富裕者必具勤因而合其才,定業之正可至其果。
下面之明言,是由三個決定其因而結成的果。第一,就是說,凡是要富裕、富貴,說庸俗一些,就是指發財、致富,首先就是要得之於勤快,要勤勞,要有正當的衝力去做,因此凡是富裕之人,必須具備勤快的因素。第二,要合其才華,如果只勤快而沒有才華,也不能去爭取事業的,有了才華,有了學識,才能進入第三,即是定業要正,選擇的道路要是正道而不是邪道,事業是有前途的、光明的,不是陰暗的、狹窄的、倒閉的,如果做到這三點,最後就可得到良好的收穫,結出優良的果實。
(四十三)
驕似霉壞之種,其種不發其芽,而謙具肥苗之因,苔粗速壯,何以故? 驕則狂,或弗願接之於助,謙受喜,故人皆願近而助之。
自己如具驕傲之心或行是絕對不利的,因為驕傲就好似一顆腐爛、霉壞的種子,這個種子是不發芽的,更談不上吐葉、開花、結果了,而謙虛才能摧肥壯苗,使幼苗苔粗、速壯,長得很快。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驕傲的人往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動輒夸夸其談,所以人們不願意與之接觸,更不願意幫助他了。因此古人有一句話,叫做 「驕招惡,謙受益」,只要謙虛,人們覺得你好處,就願意接近你,與你交朋友,乃至儘力來幫助你,最後你的事業、你的一切都能成功。
(四十四)
事業之成首在於信,由信入為,為之必果,弗信者則無談於為,無為之具,萬事無收也。
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的成就,無論是事業上、宗教上的,或是科研上的、學問上的,凡是有為之體相上的,乃至無為之諦道上的,所有一切事情的成功,都首先要具備信心,要信任,如果連信都談不上,那就不可能去做,就是去做也是違心的,是強求自我而做的,是假做,有了信心才會真做,真正地做,自然就會有果實、有收穫。不做或假做,都只會浪費光陰,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收益,所以明言告訴我們,有無收益需以信心作基礎。
(四十五)
多少知識等力量如是,此論弗入於諦,知識乃識鑒之因,力量為施用之果,識施於用,其生之力得之積量,大海盈以百川之水,故為是積,積而弗施,青禾干之,農田裂口,知識藏而不用,其力何生,無量之積,故識鑒弗以力量等之。
多少知識等於多少力量這句話,有很多前代名人,在他們的名言里都是這樣說的,但云高大師對這個問題,卻有相反的看法。他認為,多少知識等於多少力量,這是絕對的錯誤。因為這種觀點不是真理,不符合客觀實際,知識本身只是一種鑒別事物的因子,知識是實踐的因地,力量是施用的一種果實,所以兩個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就是說它們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將知識施用出來成力量,產生的效果才能得之稱為積量,即是積起來的一種力量,那是要產生在用上才能算數。如大海,它雖然能裝一切大江大河、百川的一切水,很大很大,就類於我們的知識一樣,所以稱為積,假使積起來,沒有去具體用,不去施用它,水不能施用,那麼禾苗就要乾枯,農田就要裂口。知識也是如此,我們把知識藏起來不用,那麼哪裡能找到力量的表現呢?又有什麼用呢?所以說積累的知識不能等於力量。無量的積就沒有能量之用,要有量的積才叫有能量之用。簡單一句話就是說,知識積累起來一定要起用,最後收到效果才是力量,所以積累的知識在沒有用之前,不能說它等於力量,因此,大師說知識不能等於力量,這才是絕對真理。
(四十六)
蠢愚何以治哉?滅愚之法唯在功學,愚在不其理、出行之蠢,而於讀中有案,依師正導則得愚轉智也。
愚痴、蠢笨這種情況怎樣才能改變,怎樣才能聰明起來呢?要滅掉愚痴、笨齪的方法,唯一的就在於用功學習,多聞多見。愚的主要原因,是對其事理不明白,然後才愚的,就說把事情做錯的原因是因為對這個事情的實質不了解,所以出行自然就愚蠢,那麼在實踐中、書本中有很多知識、有很多事例,我們都可以去學習,社會上也有很多知識我們可以去收集,多聞多見,然後收而取用,自然就會聰明起來了,所以大師說愚痴的原因主要是學問不夠或鑒識膚淺,因此要在書中去求知識,增強自己的學問,要於社會中去體驗,增長自己的鑒識。但是最重要的還得要依照到具學識的老師正規的輔導,才能把愚痴轉為聰慧,轉為一種智慧的力量,如果老師把方向給你輔導偏了,同樣也會愚痴,所以有「依師正導」這麼一句話。
(四十七)
忌火弗可點,燃則首焚己,人居眾而生,群視理了,妒忌因屬於劣,廣為或反而必責之,故傷首己。
凡是愛嫉妒的人,千萬不要把自身嫉妒的火苗點燃,如果點燃、擴大,首先焚燒的就是自己,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必須與廣大群眾相處,所有人都在一起共同生存,大家都會眼睜睜地看到你,都會把你的言語、行為,列印在自己的心目之中,對你有具體的印象。嫉妒這個東西屬於一種醜陋的品德,所以人們往往是不喜歡的,他們是反感的。發現你這個人喜歡嫉妒人的話,就會對你產生逆反的心理,就會責備你乃至於遠離你,所以首先傷到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四十八)
或發其願,立志當圓,弗可行中幻境之遷而致步不前,志於頂峰之士,勿以半山摘葉攀枝,為化城之品而留其步,如是之行終無所願,焉得絕頂之峰也,萬法如是耳。
凡是發了具體的、方向正確的願心之人,立下志向以後,應該讓它圓滿,應該努力地去爭取把願望變成現實,千萬不可走到中途,拿給中途的幻境遷連而使你不想前進,處於中途的幻境之中。就比如說,我們做一件什麼事,那麼一定要去爭取它成功,不應當說走到中途看到另外的事情發生,干擾了應辦之事,我們就把前面所發的願丟了,然後又去重新找新的道路。這樣子你最後發的願也不能完成,前面的願也不能成功,就把自己的大事耽誤了。比如發願從四川到北京,要到那裡去做一件大事,那麼就一定走到北京,千萬不要走到西安,然後就停步,也不要走到河南,見到河南有什麼好看的東西,趕快停下來就不去了,把時間耽誤了,最後北京的事情就完不成了。凡立於頂峰的人,就是說要成功大事業的人,也就是立志要攀登高峰的人,就不能在半山扳枝摘葉,把時間耽誤了,也不能像化城品那樣,滯留其步,走到化城就不想走了。當然,這個化城是佛教一個公案事例,那是說釋迦牟尼佛要度一國之人到極樂世界,走到中途,這些人就不想走了,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們,前面一個城非常好,走到那個地方你們就會如此如此的幸福,大家又巳經隱隱約約地看到那個城,所以就鼓足勇氣繼續前進,就用盡全身力量走到那個城,結果大家到了那個城,就不走了,後來釋迦世尊說,這個地方是化城,非圓滿勝地,你們不能在這個地方停步,必須繼續前進,因此這個地方不是你們的目的地。這樣,大家又再鼓起勁,繼續前進,結果終於趕到了目的地。大師在這裡告訴人們,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作化城而留步,如果作化城而留步,我們最後的目的就達不到,最後就不能攀登到高峰,所做的一切事業,世間上的所有一切成就都是如此,這是一個真理,不能更變的。但大師同時還有一句話要告訴我們大家,那就是說,必須定業要正,如果定業不正,也是不行的,定業正了,就要爭取到底,不能行中遷轉滯步。
(四十九)
世事之業弗可下次為念,凡如是觀者,乃種弗成因耳,明日之念,後日之理,直至百年西歸故里,何心了理之為。
世界上的所有一切事情,我們決定要做的時候,就應當立刻下定決心去做,不要推到休息一會兒或者明天或者下次再來做,凡是有這種下次為念的人,一般不可能成就事業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種植了懈怠之因,這樣下去,明天他往往又推後天,後天他又再推大後天,最後,一直推下去一年、兩年,乃至於時間一久就將這件事情忘掉了,所以直至他死亡,事業也沒有去辦成功,甚至於連邊都沒有沾到,我們懂到這個道理以後,凡是要做一件事,應該當下著手,不可能往下而推,往下而推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的。
(五十)
俗識不得高論,低調生鑒於邪,懷之嫉妒耳,其心無傷於對,恰反惱其己,由嫉妒動惡之念,而生煩惱,為是之道嫉妒屬自害之敵。
庸俗的知識是達不到高深理論境界的,就是說他的思想升華不到爐火純青之境,低調、庸俗的境界往往生出來的是邪知邪見,而有邪知邪見的人心中大部分懷的是嫉妒,就是嫉妒他人、嫉妒他業,實際上這種人是自已害自己,因為嫉妒心就是他本身自帶之敵人,他產生的這種心境傷害不到對方,由於他產生這種心境傷害不到對方,他就愈加煩惱,結果煩惱傷害到自己,所以這種自討苦吃都是由嫉妒、動惡念而造成的。由於是這個原因呢,嫉妒就屬於自己的敵人而不是他人的敵人,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要產生嫉妒之心。
(五十一)
所從諸業具明眼之開示,所成諸業,由自把之,路燈照汝前程,汝之不步終無所前,故行之願滿由己定奪。
一個人,要想干任何事業、做任何學問,甚至包括在世間上真正做好一個人,都必須有明師或大德、大善知識給你指引、開示、教化,才能成功,但是,有了這種指引、開示、教化,只是給你指明了方向,告訴你應該如何去做、去爭取的方法,但並不意味著你的事業就已經百分之百的成功了。具備以上的條件,使你明白了方向和方法以後,最主要的,還得靠自己不斷地努力進取才能成功。如果老師給你講了應該如何行動,而你不去具體實施,就不可能有所成就。這就像有人給你點亮了指路明燈,但是路還得靠你自己去走,如果你只知道該如何走,但腳不移步,終究無法達到目的地。所以,明師猶如指路燈,自己前行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故行之願滿由己定奪,也就是最後你要達到你的願望,圓滿你的願望,還得你自己去爭取。
(五十二)
狂徒之流多於持權伏望,而不為或心敬,然何如是?權威非理真之因,伏招之望則為劣識之果,唯論理於時間之待,終出真諦之源。
狂妄之徒往往以權勢去強迫對方來尊重他,而自以為樹立了威望,實際上這種做法的結果只會是適得其反,人們不僅不會從內心裏面尊敬他,反而會討厭甚至反對他。這是因為強制下樹立起來的假權威並不是真理的化身,一個人只有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識去感召對方而得到的尊重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以脅迫等方法去強行感召,即稱為伏招,實際上是強行對之進行壓引,也就是強行讓對方來尊重自己,以達到塑造自己的威望的目的,這實際上是一種丑劣的行為,是一種無知、愚蠢而又驕橫的表現,只能產生不好的後果。唯有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經過時間在實踐中的證明,人們自然會尊重和敬慕你,並由此而獲得真正的威望。
(五十三)
才智之出驗實於有為法也,其經驗之途由知識鑒故,由是之道則識廣才橫。
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無論是看得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只要是意識所能察覺到的一切,意識能起分別的一切事物,或有形、或無形,都稱為有為法。我們一個人的才華和知識、智慧和聰明,都是從一切有為法當中經過實踐而總結、提煉、鑒別出來的,所以說實踐出真知。因此我們的經驗,都是由知識去具體進行鑒別一切有為之法,並分別於每一有為之體的因緣別相而得到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學識淵博、才氣橫溢。
(五十四)
或於用之所煉,知其諸味而弗畏難,如礦於爐,煉之純於金,若存荒野,與之岸甲同於深污,平平一石,何途之用,故或設用煉方知惜福得幸。
我們的人必須要在各個善益方面鍛煉自己,無論是智慧方面,還是身體方面,精神和物質方面都必須進行鍛煉。在鍛煉過程中,面對艱難困苦,要迎難而進,不能縮手不前,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聰明才智,強健自己的體魄,做好自己的工作,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就像金礦必須經過在爐子裡面冶煉才能成為金子一樣,煉好了才能是純金。如果有一坨金礦,不把它放進爐子煉,就不可能得到金子。假使任隨它存在荒野、在山谷夾縫萬壑懸崖之間,它與山岩片石、荒蕪野草就沒有任何區別,同於一體,污而無用,簡單的說,沒有人去鍛煉它,無非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石頭而已。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必須要採取各種有益的方法來鍛煉自己,煉出自己的知識和本領,創造成功的事業,並珍惜由此而得來的幸福,如果隨隨便便就能得來福報,我們就不需要鍛煉自己了,也就不需要去爭取奮鬥了,正因為只有經過磨鍊才能贏得幸福,所以我們要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珍惜幸福才有用之不盡的幸福。
(五十五)
識廣而無品者,則萬事弗成,無德多於傷人顯才為是,故或弗願與之交也,眾或均行,獨才何依之助,何用之有。
只是知識廣,但不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的話,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為道德品質低劣的人,往往為賣弄自己的才華,會不惜以自己的知識去傷害別人,這樣,對方遭到傷害以後,就不願再與你交往了,一個人不願與你交往尚不足慮,但你這種行為會招來很多人甚至所有的人都不與你交往,長此以往,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華,你都亳無用處了,因為沒有人幫你,單獨的一個人是不能做好任何事情的,正如古人說的「獨木不成材,單絲不成線」,就是這個道理。
(五十六)
人分劣美之存,動物亦然,何堪美上也,時有動物勝或之麗,它所具之毛色變異,斑艷秀或,臨空而至,赴水而游,而人之二者不居其一也,或之伉麗若超諸物,唯在才德之和方可取之。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醜陋,有的人英俊,有的人猥瑣,但丑和美都是共同於世生存的,動物也同樣如此。那麼,我們以什麼為標準來區分美和丑呢?真正地說,僅從外觀的角度來說,往往有許多地方人是不如動物的,動物有許多勝於人的地方,比如,有的動物有五彩繽紛的皮毛,絢麗的顏色變幻無窮,動物還有各種特殊的功能,魚可以在水中游,潛底覓食; 而飛鳥可以在空中任運翱翔,無所不能等等。但人既不能潛水覓食,也無法飛在空中,從功能和美麗兩個方面人都好些地方不及其它動物。我們人要真正做到美於諸物,超於它們的,唯一的就是我們的才華和道德,兩者方面和合起來就是最美,這是心靈和物質之共和之美,是任何動物所不能相比的,如果不做到這一點,人就比動物還不如。因此才華道德的修養是至為重要的,是為美上之精要。
(五十七)
凡是之成功者,必視機而入,聞息而動,知其含益而不行之,故多他或所先,終利被奪,古曰:「 才覺明日便悠悠,才覺病便是葯。」共奮之力,人類進步而前。如是之道爾當三思自悟也。
凡是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有機遇在裡面,其前提是自己必須具備相應的學識才德。當機遇一至的時候,不要遲疑,要視機而入,聞息而動,也就是說,看到機會來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件好事,在此時去作最容易成功,就要馬上動手,一有消息立刻就去做,否則,去遲了的話,就會被他人搶先一步,你就失去機會了。所以古人說: 「才覺明日便是悠悠,才覺病便是葯」。這就告訴我們,一意識到要做某件事,鑒理分析正確,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及時就把它做了,剛剛發現生了病,立刻就治,不能拖延時間,如果拖延時間,病就嚴重了。做生意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切事情都是如此,知道了就應該立刻去做。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大家去搶奪別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失時機地共同努力,就會推動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社會前進的步伐就會加快。這個道理是很值得大家三思的。
(五十八)
奮鬥必具方能成業,而奮之過猛者,則易敗業,何故如是也? 過猛則易失智,凡是之順皆出智理,帆船借風而行,風之過盛則帆桿必折。
一切事情的順利獲得都是出自智慧,是在合乎事物發展的邏輯的前提下努力爭取來的。要努力奮鬥才能成就事業,但是如果奮鬥的過程中,憑著一腔熱情,無智慧地行動過於迅猛,事業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帶來失敗。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因為奮鬥的行動太猛,往往在時間上倉促,容易欠缺思考和理智,欠缺計劃的完整性,因此就容易脫離客觀實際情況,偏離事物本身實質,從而使事業不能成功。正如帆船本來要借風才能行的,但假使風太大、太猛,就會把帆桿吹斷,其結果帆船無法行走,就地停步。做一切事業都是如此,奮鬥是必需的,但是方式方法要恰到好處,要符合法度,不能過於猛烈,失掉理智。
(五十九)
事業之強者,面逆境而弗餒,遇難而迎之於勇。弗具此理,自當弱者之流,事業桂冠非弱者所享,事法居無常瞬息萬變,故非人所信手握之,設若成業,君子所建百壓弗餒可也。
凡是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者,被稱為強者,作為一個強者,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他是不會妥協的,在困難面前,往往是奮勇而上,迎難而進,克服困難,然後達到自己的目的。假使不具備這一點的話,在實踐中不是這樣作為的,自然就是一個弱者,而不能稱為強者。不管是哪方面的弱者,都不能享受事業成功的桂冠,因為世間上的一切法,即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無常性的、瞬息萬變的。所謂無常,就是說,都不是如如不動、一成不改的,而是隨時隨地在瞬息變動,因此就不是一個人所能隨隨便便信手就能把它握得到的,因為它在變化之中,更何況還有各種各樣的競爭,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信手把握。因此,假使我們要成就一項事業,應該首先抱著克服種種困難而不妥協的精神,有了這個決心,自然就能成為事業的強者。
(六十)
學識之門,並非專學,古文如是,大學亦復如是,學識寶庫之門戶,乃文化知識與社會存在物及意識之交合分別所得,唯立大學之博士,而弗解社會物法之質,是為書呆,何成門梁之入耳。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讀完了大學就是有知識的人,或者成為碩士、博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知識分子了,但云高大師認為,博士、碩士也許是一個書獃子,是一個亳無用處的人。因為學識之門並非專學、無論是古文也好,我們當今大學裡學的現代科學、文學也好,都是一個道理。任何知識,只要是能真正用之於社會、利益於人類、有益於自我,才能叫真知實鑒,它包括文化知識與社會實踐,即包括待人、處事、接物、事業、科研等等,也就是說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再結合自己的思想,互相混合在一起,融會貫通,然後得出來的總和。假使唯一的只是知道書本知識、學校知識,而不了解社會、不懂得萬事萬物的處理方法,並順乎邏輯的去處理,而只從書本教條中去尋找相應實踐的方法,那麼他絕對是一個書獃子,這種人是沒有任何本事的,也就是說沒有真知實鑒,沒有對學識真正入門,沒有啟用於學識。
(六十一)
大德者多於公諸棄錯,懷私者常於強詞奪理,因瞻何來? 強奪之理則非為理,故以非理而蓋其私。
一個具有祟高倫理道德的大善知識,往往敢於當眾承認並糾正自己的缺點,隨時隨地主動檢查自己的錯誤。而心懷私慾的小人則常常搬弄是非,強辭奪理,千方百計砥毀他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強奪的這些道理實際上並不是道理,而是為了拿這些不是道理的東西蓋蔽他自私貪慾的內心境界。
(六十二)
得之譽者撒手藏室是為正見,握譽而不舍皆無手把之於新,天下眾或群立如是,人類無何發展也。
一個人得到榮譽以後,應該立刻將此榮譽藏起而不執於心,重新繼續奮鬥努力,為人類繼續作出貢獻,而不能把自己所得的榮譽把握住不丟,即使把握住不丟,整天躺在功勞薄上生活,即成故步自封,不再謙虛學習,努力奮進,也就不會做出新的成績,如果天下的所有人都是如此的話,得到一點榮譽就抱著這點榮譽自滿了,什麼都不做了,再也不去奮鬥了,那麼,整個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有任何發展了。
(六十三)
禍福之道異居之,由是為或自修途,為天下之或而消益是為福道,藏自私之利而傷眾是為禍道,人者當於除私之道行其所事,幸道由然自修,故生活之途並非禍福,而為人者意識所向之業招是也。
禍與福是截然相反的,雖然它們處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禍與福都是我們人自己去找的,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在禍或福之中生活,如果你為天下的人謀利益,給他們創造幸福,這就是你自我所行的福道,世人將由是之道返回福報於你。那麼,你若藏著自私自利的心而去傷害他人,這就是禍道,世人亦將會反報傷害於你。凡是作為一個人,在除卻自私的境界當中,行一切事情,給他人帶來利益,這自然就是一種幸福之道,或者說是自修幸福之道的一種方法。因此,禍與福並不是生活強加在人的身上的,而是人們自己意識和行為去感召來的。我們的意識和行為是為公眾而謀利益的,自然是福; 我們的意識和行為自私而為己,歸根結底,肯定是禍,因為人們是敬善而反惡的。
(六十四)
才智能量盛大者,禍事口舌相對之,何以故? 心理事洽人於繁,是非多故。
凡是才華、智慧、能量越大的人,他的禍事、是非口舌相對的也就越多,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由於他的才華、能量、智慧很大,所以他與社會的交往就頻繁,接觸的人很多,說話辦事自然就多,這中間難免不出現多元化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同時,各種人的思想、水平、認識都參差不齊,對他的褒、貶、毀、譽也各不相同,這樣自然而然禍事是非口舌就多,這是自然客觀存在的科學之理,毫不奇怪。
(六十五)
唯美者乃相對之論,萬法之妙恰在平衡為是,佳人伉儷得與華裝之平,若華盛容體有過之,則裝美而人失其佳,故具識之或常雲: 「某女服美勝其人之不配耳,另選佳麗妙也。」
美與丑是相對而論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都得恰到好處,都得要平衡,無論是人也好,無論是物也好,無論是一種藝術也好,如果它的方方面面不平衡,就會失調,就會失掉美感,比如一個美人,著一身漂亮的服裝,要是這件服裝過於華麗,遠遠勝過了這個人,這就不協調了,就失去了平衡,就會變成服裝美而人不美,有知識的人就知道這個道理,甚至有人會說,因為這個服裝太好了,應該拿給另外更美的人穿才對。這就告訴我們,此人的容顏、身材不適合穿這件過於華麗的服裝,她只能選配適合她的服裝,使之得到平衡,這樣才能體現真正的美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失調。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美與丑是相對的,只要達到平衡,符合法度,恰到好處,就是美。
(六十六)
微才當居,何以故也?凡事者利弊均之,睹弊而弗居,則利不可獲,若於弊中取益乃為上策,懷抱之木故大,而另途之,則無何入爐炊食,微柴入爐至炊而飽人,弗用之何以熟食之來。
微才當居,什麼原因呢? 因為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利與弊相融匯的,如果我們見到小才而不用,見到帶有弊病之才而不用,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做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而從中得到利益了。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雖然犯了錯誤,但要在錯誤之中去積聚其經驗教訓,雖然是帶有弊端之才,但仍可以用其有益的地方,從中取其善益之處,這才是上策。比如,懷抱之木,可以作為大廈之棟樑,也可造船用作龍骨、甲板等等,其作用很大,我們要利用它,這是對的,但是小木頭我們也同樣需要,否則,煮飯、燒水的時候,沒有小柴燒,懷抱之木又無法塞入炊爐之中取火,飯食就不能做熟,我們也就吃不到飯了。所以說,小才小用,大才大用,系皆以妥善使用,這才是智者明理之道。
(六十七)
自滿與之悲失號成器之大敵也,滿其體面而弗願降格求知,故為止步之敵,悲失於事無成所望,面業而弗於進取,乃為消然之敵也。
自滿與悲觀失望這兩個不同的東西,實際上都是成就事業的敵人。因為一個人自滿以後,就認為自己事事超過別人,縱然遇到不懂的問題,但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也覺得不能降格去向別人學習,不能學習,自然無法進步,因此成為止步的一種敵人。而悲觀失望的人,他根本不可能去進取事業,因為他沒有決心和信心去爭取,對任何事情都心灰意懶,即使面臨即將到來的成功也不能夠作出努力,長此以往,壽數自增,自然而然老病死臨,就成為消然之敵,即銷毀自己一切成就的敵人。
(六十八)
劣靈惡魂者取之粉飾謬誤而為本,為其蓋弊所為,明德善知識常以理道行直言,弗懼惡行而不遮其己之過。
凡是靈魂醜惡的人,他們往往都用花言巧語,或者採取一切邪門歪道的方式方法,拿來粉飾自己,目的是以這些來遮蓋他們自己的短處,而一個有道德品質的善知識,則以真理說直言,敢作敢為,根本不懼一切惡行勢力,以高尚的倫理道德施益於人,並且有了過錯敢於當眾立即自己改正,根本不怕別人說自己的過錯。
(六十九)
通福之道橫流頗廣,其橋常折,若視折而不設新渡步之,福終不接於爾,凡具功立績者,乃步步腳印而至也,行業間經之萬象而取優奮克,必經身立之體驗以血汗換取之,方可成績,故爾空中樓閣聞而未瞥其一也。
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常常有種種坎坷和困難,中間又為很多大江、大河所阻隔,而且大江大河上面的橋往往經常被折斷,當然這是一個比喻,若看到我們通向幸福的橋被折斷了,又不建設新的渡口或者用其它的辦法架渡過去,那麼我們要爭取的幸福是永遠都得不到的。凡是在世界上有成就、有功績的人,他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難然歷經千辛萬苦,卻實實在在勇敢地走下去,經之萬象而取其優越,取其一切經驗而奮勇克難,用辛勞血汗來換取最後的一切成就,得到自己應有的果實。所以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空中樓閣這麼一個東西,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爭取到成就幸福。
(七十)
凡成器者必先嘗其酸甜苦辣之味,而後成德,弗體於劣,何識美滋味乎,何以故也,於糖水而生者至貴也,由是故弗識於艱而成之雄,立於飄然不知所為,何德之具,無德則人皆遠之無助,單獅之立器弗可成也。
凡是世間上成器的人,都必領自然嘗夠人生酸甜苦辣麻的滋味,也就是說要經過種種艱難困難的磨鍊,最後才能成功,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善知識,而為人們所敬重。如果不體驗於一切辛酸苦辣甜咸麻,不嘗於種種諸苦的劣味,他就根本不知道從對比中嘗出那種好吃的味道是什麼滋味。這是什麼原因呢?比如說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在糖水中泡大的貴人,就很難體念到基層人們辛酸苦辣的滋味,如他擔當重任,也往往會飄然不知所為,驕傲自得,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甚至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都無所謂,所以這種人根本不具備道德品質,也談不上有知識。因此,沒有道德、沒有知識,人們就不喜歡他,就會遠離他,不幫助他,這樣下去,正如古人說的,「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材」,他一個人也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
(七十一)
佛學決不是陰陽風水、算命星卜、測字看相、妖言弄鬼災之怪力亂神。佛學唯因果,入門戒定慧,初習四無量,愛國愛世界,為民無私執,我法妙有空,是名佛學意。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把佛學這門學問誤解了。雲高大師認為,佛學是一門科學的、因果律性的學問,是一門無為性的學問,因此,佛學根本不是像社會上那些沒有知識的人所認為的,是什麼陰陽風水、算命看相、測字等妖言惑眾、出神弄鬼的怪力亂神,那些怪力亂神與佛學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佛學更不是封建迷信能代表的。佛學講的是,首先入門是戒定慧,即嚴守戒律,增強定力,生長智慧。其次便要學習培養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我們要把我們自己的心地放在一種慈悲喜舍的境界上,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語言都要以一種慈悲喜舍的境界來對待人民。慈心就是要像愛自己的子女親人一樣去愛人民;悲心就是要像看到自己的親人痛苦,我們自己產生那麼難受的境界,而對待其中有痛苦的人、甚至於一切眾生;喜心是看到他人幸福、看到其他眾生都快樂,就等於是我們的快樂;舍心是只要別人需要我們的東西才能解決他的困難,我們能幫助他,那麼我們就把我們應有的東西或者把我們應有的能力施捨於他,這叫舍心。此慈悲善舍四無量心,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基礎境界。建立這個境界,首先自己要明白,大者是愛國,即熱愛我們的國家,然後愛整個世界,所以,首先要有愛人民、愛國、愛世界這麼一種崇高的境界,這也是一個佛教徒的基本境界。那麼在此基礎上,對待人民,要絕對無私無執,也就是說要沒有半點私心雜念去對待他們,做了好事也不予執著。我法妙有空,這是比較深一層的意義了。它是說,斷除我執,斷除法執,真空即為妙有,這是一種功夫程度的境界,是對般若諦的證境,那麼,在認識的基礎上證到般若諦才是了徹佛性本來面目的境界,這不是三兩句話即能解釋得清楚的,如果要把它弄清楚,還需當深習般若,悟徹菩提之妙理,只有懂到這個道理以後,才能真正理解佛學。所以佛學的境界是崇高的,它是作為一種因果關係存立在世界上,遍佈於宇宙間的。所謂因果,就是只要種了因,就一定結果,因果不昧。因果是一個科學名詞,而不是迷信的學說,因就是你具體作出的行動,果是作出行動所得到的應有享受、一種後果,就稱為因果,比如我們打鼓,用手去敲鼓的時候,就叫做種因,發出的響聲就叫做結果。又比如我們吃飯,用火做飯、用水熬飯之間的過程即是種因,最後吃到飯即是受果,也就是享受果實,這就是因果的關係。當然,佛學的道理是很深的,這裡講的只是佛學中最基礎的鑒示而已。
(七十二)
眾取之利,不可追之,納之必失。如建築故,眾皆造壘,房積滯之,購主稀之,屋無主之,三載見之,從業慎之。
大家都一併而起爭奪的利益,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去盲目地跟著跑,如果見到大家都一哄而起搶著做的事,自己也跟著做,最後一定會失敗的。比如目前大家都喜歡從事房地產開發,由於房地產公司太多,修建的高樓大廈亦甚多,結果造成房屋積壓,購買者少之又少,以致放許多樓宇空空無主,無人購居,造成投資者大為失利。這條明言寫在兩年前,當時雲高大師就告訴人們,從事房地產的開發應該慎之又慎,絕不可盲目而起,一哄而上。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看準時機及其發展趨勢,才可行事。
(七十三)
習慣成自然,萬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諸有為,小涉微因塵念間,樹德立品人道本,故當習養善知識。
世間上的所有一切有為之法,也就是說,能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凡是能列出名相詞句的一切,都叫有為之法,凡牽涉到有為之法,都有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以此科學論題作為真諦,是決不會錯謬的,所以稱它萬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諸有為,小涉微因塵念間,即是大到宇宙間的所有一切,無論何等龐然大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或者小到一個微因,微微的一意、一念、一識,一閃念之間的微因子,都存在習慣成自然這個道理。習慣成自然,就是說,你只要在某一方面不斷地去探索或者定意而觀,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這方面的習氣,就正如常人所說,久坐者能出禪一樣,書法久練者能出功,繪畫久習者能得韻出格,打拳久練者力即生,就是這個道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上面說的這幾條,這是一個不可更變的萬有真理。正是基於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就要時時警惕,提高修養,以樹立自己優良的道德品質,作為我們的人道之本。所以說,既然明白習慣成自然,就應該以良好的習慣來培養自己,以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人類有益的善知識。
(七十四)
功過只在一念間,三業作基最為關,若當為人不負本,儘力人類無私言。
功與過無非是一念之間的關係,殺人放火是一念之間,立功樹德也是在一念之間,所以,在這一念之間,我們最重要的要以我們的三業作為基礎,把住關口。三業即是我們人身上的身業——我們人的所有一切行動、口業——就是我們的語言、意業——就是我們的思想,所以,如果身口意都統一步調,樹立起正確的觀點,生起正知正見,自然就不負於人之本性,也就是一個真正的人了。三業全付於對人類作好事,為國家、為人民,沒有私心雜念,就能立功樹績。如果三業渡入私慾,並進而做出不利於國家、不利於人民、乃至不利於整個世界和平善益的事,那麼就會進入過錯乃至於犯罪。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要牢牢把住自己的三業,要有真正的正知正見,真正的做一個人,為國家、為人民、為世界的和平去做自己應該做的貢獻,儘力人類,無私言可掛。
(七十五)
萬法由心生,意念乃為根,鬼神算命說,封建迷惑人,為人不可作,德識方為君。
在人生宇宙哲學當中,有一句萬法由心生的道理,尤其是在唯識學說當中,更強調萬法由心生,詳盡地闡述了多種心法之並性。所謂萬法由心生,是指我們的思想、意念為根本定奪一切方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首先得入正諦,我們就不會輕易去相信什麼鬼神、測字算命、看相等等,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才真正是迷惑人的,決不可相信。凡是正人君子,決不要去做這些歪門邪道的事情,只有樹立道德,增閱知識,才是一個正人君子應該走的路。
(七十六)
善於諒解他人者,說明己品已入德,是非成敗必顯果,公眾明心當自責。
凡是善於諒解他人過錯、是非的人,說明自己的品德已經入格了,即已經進入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範疇了,因為,是非是一個理不清、說不透的東西,成與敗最後都得暴露出來,無非就是一個時間的關係。而且,是非和成敗畢竟都是不實之體,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對於是非就不應去執著,越執著就越深沉,越執著越陷入是非。由於不執著是非,就恰恰說明自己的道德品質已經進入高一層次的境界,而大家、眾人在觀看到你這種情況以後,就會從心底裡面徹底明白,你是一個真正入品入德的仁者,特別是對不起你使你陷入是非的人,反過來,他的良心會受到譴責,從而由你的行為使他改過自新,布益社會。
(七十七)
認舊知而為理,睹新見乃為邪,是為所知障犯。恆持所知障,必當渡愚痴,怎入聰明耶,更況智慧乎。
凡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舊知識作為唯一正確的道理、作為真理,而不再吸收新的知識,並且把新來的知識、鑒地視為邪見,即以自己的舊知識為標準,將任何新來的、不符合自己已有知識的東西都拒之門外,並打為歪門邪道的人,這種人就犯了所知障,也就是說,他所知道的知識已經成為他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一個人有了所知障以後,必定會渡入愚痴的境界,甚至可以說已經是一個愚痴的人了,而不可能成為一個聰明人,更不可能說他有智慧。因為聰明是指世間的學說,智慧則是指更高一層的一種無為境界的學說。為什麼一個人不應當犯所知障呢? 比如一個人聰明得不得了,一生下地就看書,那麼一天讀一本書,假使你活上一百歲,一生也只有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但我們這個世界上,難道只有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嗎? 如果除了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以外,還有更多的知識來了,不符合你三萬六千本書本上的知識的,你都打為歪門邪道,難道你已經掌握了真理嗎? 其實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僅憑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便以為認識了宇宙,實在是荒唐可笑的。所以說,任何人都不應該犯所知障,不應該把所已經懂得的知識拿來作為防護的武器,抵禦新來的知識。應該是見到什麼知識都學習,最後為實踐所鑒定,才能得出以前學到的是真理還是現在才見到了真理,只有這樣,人才會聰明,乃至於進入智慧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更變的真諦。
(七十八)
有人批評和誹謗你時,絕對是自己有錯,一定是事理律法之間的矛盾,至少都是自己的言行沒有爭取到對方的認可和敬慕,所以必須多作自我批評。
凡是有人批評和誹謗你的時侯,仔細想一想,絕對是你自己有了錯誤,因為人們不會無中生有的指責你。因為在人際交往或在處理一些事情時,由於種種原因,難免不發生一些矛盾,或者是自己的言語,或者是行為已做出或表現出對不起對方的事或態度,至少都是沒有爭取到對方認可你、敬慕你,也就是說,沒有得到對方對你的好感,就憑這一點,你都是一種不完美之人,都是你自己的錯誤,都應該從內心裡自我檢查,所以要多作自我批評。
(七十九)
驚世之道,捷然取之,由緣未熟,時久淡之,群或共性,如是存之,若不恨時,久遺法之。
凡是世界上所有一切能從中獲得利益的各種驚世技能、本領和科學,乃至於超凡入聖的神奇功夫、通常人們只要聽到其消息,或者走見到其情況,都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把它爭取到手,讓自己也具備這種利益本事和功能。但是,在人類社會之中,往往由於諸多原因的影響,或者是時機不對,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融洽,造成其緣法未能成熟,總之,由於機遇不合而無法一時達到其目的。那麼時間久了以後,加上各種事務性的工作的干擾,他對這件本來想及時得到的東西或者本事,就慢慢淡漠下來,不再去求索了,甚至於到最後他就漸漸地把它忘掉了,這是人的思維自然疲勞現象,所有的人都是如此,都是這樣存在世界上的,而不只是某一兩個人。因此,正是基於此點,一旦在發現了我們想要取得的東西以後,如果不抓緊時機,及時努力、爭取拿到手的話,那麼時間一久,慢慢地我們想要得的東西,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我們想要學的本領也就永遠學不到了,甚至遺害終身的可能都存在。所以在這裡,雲高大師就告訴我們,對任何值得追求和爭取的事情,無論是發現了珍貴的東西,還是希望學習某種本事或技能,都應該及時抓住時機,努力將其爭取到手,而不要墮入人之共性,得到時久淡之這個結果。
(八十)
世界無常故,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因緣和合生,萬法如夢幻,離散無名相,善因呈福果,惡為顯怖報。
雲高大師的這條明言,專門說明了我們所居的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論是精神方面的,還是物質方面的,一切都是無常性的,也可以說,宇宙間的一切都具無常性,所以叫世界無常故。所謂無常,就是指所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是必定要死亡的,如各種動物、飛鳥、細菌等等,一天天進入老,慢慢就生病,最後就死了。而一切無情之物體,即無生命的東西,如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房屋、汽車、衣服、鞋子等等所有一切,也是必定要壞滅的。這個壞滅是慢慢進行的,而不是一下就滅了,但終究它是要滅的。幾年不滅,幾十年要滅,幾十年不滅,幾百年要滅,幾百年不滅,就幾千年滅,總得要滅,任何東西都必定要滅,這是定義,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如此,所以叫無常。也就是說,宇宙間沒有永恆不動的東西,一切都在成住壞空的變化之中,這就是整個世界精神和物質現象存在的科學觀之真諦。那麼,這些東西是怎樣來的呢? 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他們之間因緣聚會就和合起來,就存在了。比如錄音機,就是由集成電路、塑料外殼、微型電動機、電線、喇叭、液晶顯示板等眾多元器件組成的,這些因緣和合起來才能成為錄音機。人同樣如此,是父精母血合化外加靈知心識生命,這些因緣和合才有的。總之,萬事萬物都是緣起和合就成立,因緣離散則不存在,亦即離散無名相之意。就正如錄音機,如果將集成電路、塑料外殼、微型電動機、電線、喇叭、液晶顯示板等元器件一一分開,就不再有錄音機這個東西存在了,再如我們所住的房屋,把它拆散以後,那麼也就沒有房子這個概念了,而只剩下一些鋼筋、水泥、磚頭、瓦片、裝飾用的牆紙等等,就是說,正是由於這些各種各樣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才有房子這個名詞,有名有相出現,而在因緣離散的時候則沒有了,這屬於一種析空觀的論諦。所以說萬法終歸空。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應該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均是由因果關係而組成的一種因緣和合名相假體,故善因顯福果,惡為顯怖報。即是說,我們做的一切好事,顯現的絕對是福報,比如一個人,具有豐富的學識,同時又愛國愛民,熱愛世界和平,德才兼備,這樣人們就會選他當領導,他就可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些都是福報的表現。假如說一個人整天就是偷摸拿騙,干違犯法紀的事情,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就是惡為呈怖報。所以,萬法都具無常性,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如夢幻泡影一般。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只能做好事,而不能做任何壞事,也就是凡是對國家、對人類、對世界有益的事情都做,而有損於人類的任何事情都堅決不做。
声明:本站不代表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及任何寺庙、佛教机构。获得正知正见的标准而得到解脱受用,请恭闻南无羌佛之无上殊胜法音,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等才是最正确,依法行持受用无疑。